再后来,因为一些事情就离开了工厂,随后也是各自渐行渐远,但我一直都留有她的微信号,还是能够经常看到她发朋友圈动态,能够看到她的一举一动。
她还是喜欢看偶像剧,还是沉浸在自己的那个世界里,不那么直面这个真实的世界。
她还是没有结婚,就那么一个人,每天在朋友圈分享的基本都是各种肥皂剧,古偶剧等爱情电视剧,这么多年,似乎她从来都没有变化,性格是这样,人生观似乎也是这样。
我甚至还跟着她去参加过她闺蜜的婚礼,在自贡看了花灯,但现在想起来,那似乎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,因为时间一直在走,似乎就只有她一直没有变化。
后来,就再也没有联系过,只是偶尔看到她的朋友圈,看到她的动态,知道她最喜欢的还是发各种爱情剧的截图,还是喜欢看甜甜的东西。
但我们也都知道,人生并不只是这样这些。
我还认识了另外一个朋友,性格大大咧咧的,还说自己一直不会结婚,也不相信爱情,后来有一天告诉我们回家相亲认识了一个男生,好像也蛮喜欢对方的,也快要结婚了。
第二年,她就回去结婚了,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。
再然后,她就一直在家带娃,期间还尝试做过各种小吃去卖,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酸辣凤爪,各种卤味等等,生活平淡而又真实。
偶尔我们还会联系她,给她打一个微信电话,亦或是给她发一张照片,回忆过去的林林种种。
再后来,也能经常看到她发一些比较负面的东西,甚至是一些非常悲观的话,现在她似乎也长大了,成熟了,开始慢慢接受这一切,接受命运的安排,以及婚姻的洗礼。
现在想起来,我很难说这是一种成熟,还是一种被迫接受的现实,当我们无法改变命运的时候,我们就只能选择认命。
只不过不同的是,在我所说的这两个人中,一个选择了接受命运,一个尚还没有选择认命。
但我自己的感觉而言,她们似乎都放弃了很多很多东西,变得是成熟了,还是认命了,在我看来,这好像并不是一个意思。
至少,学会认命不应该是一种成熟的象征。
制造业的工人过去曾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工人之一,他们严格执行996,管理方式也近乎是军事化管理,很少的娱乐时间和机械化工作,都让我们对于未来这件事,看的既平淡又真实。
对于女性来说,更显得尤为重要。
这样一个群体,我们其实是很难忽视的。
即便是到今天,国内依然还有大量的80后和90后学历在本科大专以下,这些人的命运,其实本质上就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,而慢慢变成了一种趋于平稳的状态。
但这种平稳的状态,其实是建立在今天教育成本增加、养育成本增加的前提条件之下的。
换言之,这一群体的未来变得越来越一眼到头,但他们的生活负担和成本却又越来越高,这就导致了结构性的失衡,人们的精神寄托无处安放,与此同时大家的物质世界生活压力又越来越大,于是幸福对他们而言,似乎仅仅只是“家和万事兴”。
过去我一直就认为,家和似乎仅仅只是一个人幸福的起点,并不是天花板。我们应该追求的幸福标准能够更高才对,但后来当我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案例之后,我才发现,一个人的“成熟”标准,其实就是从能否认命开始的。
我们总说不要忘记初心,因为不忘初心很宝贵,那什么是初心呢?
初心其实就是我们年轻时对未来的期盼,对未来的寄望,对未来的信心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未来越来越一成不变,于是大部分的人就从期望变成了绝望,最后再接受现实的一个转变过程。
对于女性来说,不可否认的是教育会更重要一些,因为这决定了你所能够接触到的圈子和社会是怎样的,越是落后的圈子里,女性所被物化的价值也就更大,当事业的追求变得慢慢平淡的时候,你只能选择回归到家庭,把精力全部放在老公或者下一代身上,以期望能够获得一个不一样的东西。
永远都有上一辈人告诉你,你应该怎样怎样,你应该学会接受现实,但这一辈人恰恰最不愿意的就是接受现实,但很多时候又不得不接受现实。
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去挣扎和徘徊,我想这是经历了打工潮之后的本色变化。
人这一生尤其短暂,很多人都想去刻画一个模子,因为这样至少足够安稳、也足够安全,但大部分人又都不那么甘心。
在若干年后,我相信你依然还是会拿着今天长辈曾给你的同一套说辞,去继续游说你的下一代,我想,这才是最可怕的。
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,社会结构的固化,也就意味着一代人延续一代人,一代人磨灭一代人,在大致相同的阶层下,每个人的生活、烦恼和困苦,其实也是大致相同的。
end.
作者:罗sir,新青年的职场内参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,乐观的悲观主义者。关注我,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