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里老人说,好的粉丝具备三样特性:久煮而不烂、经时而不糊、夹起而不断。但市面上这样的粉丝已经很少,因为做纯正的番薯粉丝不仅麻烦,而且贵,100斤番薯只能做6斤多粉丝。不过这种“划不来”的买卖,莫家栅村还有百余户村民在做。
淘粉
随着微风轻轻掠过屋顶,带走了一缕缕袅袅的炊烟,村民林美娥和陈玉彩早早就忙起来了。
吃一口正宗的莫家栅粉丝相当不易,全凭复杂的传统工艺,加工技术俗称为"浆里来,水里去"。
过滤网筛去杂质
淘粉是制作粉丝的重要一环。在林美娥家的房间里,几口半人高的缸静静放着,林美娥和陈玉彩正在其中一口缸里淘粉。红薯浆里含有许多泥沙杂质,需经过淘粉来沉淀干净。林美娥家坐落于山脚,吃的是纯净的井水,用井水淘粉,每一次淘好后,都要用过滤网过滤掉浮在上面的杂质,静放24小时沉淀,舍弃底层的泥沙和上面的清水,如此来回往复淘三次,剩下的就是干净的淀粉了。
想要制成粉丝,还得把淀粉加水融成糊状,这也是影响粉丝口感的关键一步,陈玉彩舀了一勺淀粉糊,边看着浓稠度边说道:“水多了粉丝会硬,水少了粉丝容易烂,就是凭手的感觉。”
制作粉丝的机器
至于蒸煮,也有讲究。将淀粉糊一勺一勺地放入专门的蒸笼里蒸,每次只能取一勺铺薄薄的一层,待这层蒸熟后才能再加另一勺。刚出锅的饼晶莹剔透,散发着番薯独有的芬芳,需在清凉通风的地方放置三天三夜,方可刮丝。
把淘好的淀粉糊一层一层浇到蒸笼里。
把粉丝加工成1毫米宽的形状,一束一束晾在竹匾内,等待冬日的阳光沐浴。洁白无暇的番薯粉丝经过一道道精细的工艺,最终成了这独属于莫家栅山村的风味。
太阳就要下山了,林美娥和陈玉彩两人一边翻着粉丝,一边露出笑容:“我们两个人每年都能做十几吨粉丝!年轻时都要自己挑出去卖,现在只需通过电话、微信,一次几百斤地卖出去!”
自从前几年村里改良了生产加工技术,并申请了“莫家粉丝”这一品牌后,莫家栅粉丝渐渐受到了更多城里人的热捧,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优质土特产品。
陈玉彩和她家的莫家栅粉丝。
关注“浙江新闻”客户端湖州频道《食城记》
记者:孟琳 朱彦超 通讯员:邓小寒 邓德华
责编:王艺潼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